群山如黛、流水涔涔,房子簡單古樸,院落干凈整潔,植物生機盎然,鄉間小路陪伴著無憂無慮的童年……兒時的鄉愁記憶,在重慶如火如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得以生動再現。
作為重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親歷者,我和我的同事們用行動守護著兒時鄉愁;作為重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見證者,我們親眼看見了鄉村的美麗蝶變。
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東升村
所做:為重慶鄉村插上“美的翅膀”
2018年以來,重慶按照中央的部署,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來打,全面開啟了城鄉協調發展的 “環境整治之路”,努力為鄉村插上“美的翅膀”。
鎖定目標方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浙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給重慶提供了借鑒參考。但畢竟重慶與浙江經濟發展水平、財政可持續投入能力和農民接受度都不相當,重慶得先確定自己的目標和路徑。經過充分調研、深思熟慮,重慶提出在以縣為單位分類整治基礎上,實施以村為單位分檔整治思路,并實事求是確定了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6個方面23項剛性任務,加快補上環境整治的短板。五年來,重慶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提高10.9個百分點,達99.9%;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提高19.3個百分點,達85.3%;村民小組公路通暢率提高40.6個百分點,達89.6%。
竭力守護鄉愁。如何在環境整治中“非城市化”,守護好鄉愁,對于各省市來說都不是易事。起初,重慶也走了一些彎路,“城市印記”特別明顯,硬化路活生生被搬進了田坎。通過反復調研、觀摩、學習,重慶摸索并在全市推廣“分類改造”以及“小組團、微景觀、生態化、有特色”人居環境,力爭保留“原自然風光、原住民風俗、原民居特色”。整治中,特別把保留原有民居放在首位,保留原有青苔石階、片石墻、水井、石碑等建筑,力求原汁原味地保留農家院落。確需改造的民居,盡量就地取材,不允許大拆大建,風貌上凸顯巴渝民居特色。既最大化守護鄉村原有模樣,又最大化體現重慶特色。
保持常態長效。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如何讓村民養成行動自覺,如何讓“干凈整潔”成為常態,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也是重慶不遺余力攻破的難關。在推進過程中,我們從“思想上”提升農民素養,尤其是通過“走村入戶”宣講、榜樣“面對面”影響、創作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引導等,讓環境整治“入耳入眼入心”;從“行動上”提升農民文明素養,針對不同時間節點,通過策劃開展不同主題的村莊清潔行動,讓“做清潔”“講衛生”成為一種行動自覺。從“制度上”提升,通過建立完善垃圾、污水長效管護機制以及推廣“五制”工作法、“積分兌換制”,鼓勵探索依效付費制等,讓保持“干凈整潔”成為一種必然。
所見:重慶鄉村實現美麗蝶變
回望這五年,環境整治給重慶鄉村帶來的變化可真不小。村莊普遍干凈整潔了,村里的產業發展了、人氣提高了,農民的腰包更鼓了、笑容更甜了,鄉村逐漸變成人們喜歡的模樣。
鄉村“顏值”提升了。五年前,有些村莊還沒通硬化路,有些村莊還沒有集中收運垃圾,有些村莊到處都是殘垣斷壁?,F如今,重慶鄉村,放眼望去,滿目青綠,道路寬闊了,院落潔凈了,村莊多彩了,“顏值”一下飆升了。
群眾幸福感增強了。實施環境整治后,村內設施更加齊全,產業業態更加豐富,群眾幸福感自然增強了。以巴南區二圣鎮集體村為例,環境整治后,村里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家門口就是“公園”,周末游人如織,80%以上村民回村種起了梨子、茶葉、花卉,有些在家辦起了民宿,“足不出戶”當老板。根據農業農村部委托第三方監測,重慶農村人居環境群眾滿意度長期保持90%以上。
鄉親們腰包更鼓了。重慶結合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社會治理推進的人居環境整治,給鄉親們帶來了很大的實惠,讓鄉村既有“顏值”又有“氣質”更有“價值”。以梁平區竹山鎮獵神村為例,過去是一個“幾乎沒人去”的地方,這幾年環境改善了,村民們依托竹資源,辦起竹家樂、興起竹工藝品,搖身一變成了鄉村旅游商業街、竹林打卡地。幾年來,獵神村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900余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6756元,把美麗鄉村轉化成了美麗經濟。
所愿:鄉村要一直美下去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五年行動,僅僅只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新征程。未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還需要更多的三年或五年行動。
繼續堅持分類指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搞“一刀切”,不搞“一把尺子”量到底,要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設程度、推進速度與財力承受度、農民接受度的關系。按照鄉村建設行動要求,結合村規劃類型劃分,堅持以村為單位、以院落為單元分檔整治,分類型、分區域、分重點推進,精準施策,確保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相協調。
繼續抓好軟實力提升。繼續堅持問題導向,抓好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機制和引導農民群眾觀念改變、習慣養成等軟實力,既塑“形”又塑“魂”。堅持“軟”“硬”兩手抓,繼續探索依效付費機制、市場一體化運作機制等,強化農村人居環境“共建共治共享”。
繼續強化整治融合。農村人居環境公益性極強,后期收益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先天不足,不能搞單兵作戰,要堅持城鄉一體化推動,要與人員集聚區、產業集群區緊密結合,加強治理項目的融合,實現多重效益。各地區都應該“共舉一盤棋”,強化項目打包,資金整合,集中連線擴面、連片整治,輪茬壓茬推進,共同建設美麗鄉村。
繼續強化智力支撐。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深入開展試點示范,總結并提煉出一系列符合當地實用的環境整治技術、方法,以及農村垃圾、廁所、污水等設施設備的研發,推廣成熟做法、適宜技術路線和建管模式、優良產品,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久常態長效。
(作者劉明,系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社會事業促進處處長,國際注冊管理咨詢師)
《農家科技》(202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