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踏著春的節拍,新重慶新農村建設正在全市各地如火如荼展開。即日起,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開啟“新重慶新農村”主題宣傳,記者兵分多路,趕赴田間地頭,打探各區縣如何協奏“鄉村振興”的旋律,全方面、多層次記錄反映重慶新農村建設。展現全市干部群眾奮力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打造現代化農村示范樣本新氣象。帶領網友共同感受,看得到奔頭的新重慶新農村。
鄉村要振興,人才振興是基礎。
近年來,重慶璧山區堅持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引導外出致富能人回鄉發展特色產業,為鄉村帶來新思路、新技術,將科學種植理念“植入”農戶心中,也為鄉親們插上致富的翅膀……
昔日燕南飛,今朝燕歸巢。璧山向發達地區流動的“群燕”,帶著觀念、技術、資金逐漸歸來,人才之花在鄉村振興的沃野綻放。
燕歸巢
“門外漢”到“玩得轉” 新農人返鄉靠實干創未來
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以及良好的政策支撐下,農業農村正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吸引著許許多多“新農人”回鄉創業。
馮應強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36歲的馮應強,是璧山正興鎮河堰村潤天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9年前,他辭去重鋼的工作返鄉創業,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肯下苦功,肯花心思,年輕人也能“玩轉”農業。
翻看馮應強的朋友圈,儼然一本“農業發展書”。顯然,面對自己的農業事業,他下了許多功夫。
不同的水果有著不同的種植方式,對土壤環境的要求也不同。
“跨界”創業之初,馮應強拿出煉“鋼”的勁頭,刻苦學習農業科技知識、努力鉆研種植技術。
長期閱讀積累的農業發展經驗,讓他的思維比傳統農民更為活躍,目光更為長遠。2018年,馮應強通過流轉村里的240畝土地,種上了葡萄、櫻桃、桑葚、火龍果等。
與此同時,他學習的腳步并未停止。
在璧山區農業農村委的幫助下,馮應強參加了各類培訓課程。有了技術支撐,他對種植技術也慢慢有了更足的底氣。
憑借璧山優越的區位優勢,馮應強決定將水果種植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以提高種植效益。再次“跨界”,他親自設計建造了獨具一格的生態農莊。
2021年國慶期間,馮應強設計的特色鄉村民宿正式開業迎客。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隊伍力量支撐。近年來,璧山區堅持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引導外出致富能人回鄉發展特色產業。如今的璧山,民宿經濟、鄉村旅游、高端農業等新興業態遍地開花,眾多能人回歸創業、反哺家鄉,借助人脈、資金和技術的優勢,成為了激發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動能。
燕反哺
賣不掉到不愁銷 致富帶頭人引領群燕齊飛
青山滿目,云霧繚繞。
剛下過雨,路面還有些濕滑。天沒亮,璧山廣普鎮周家村的“電商達人”尹道富便踏上進村收貨的路途。
周家村,位于璧山區南部,屬于邊遠山鄉,存在著大量“小散弱”群體,農民家里的東西賣不出去,城里人吃不到農村土貨。
時光回溯到2008年,此時農村電商悄然興起。
一次偶然的機會,尹道富參加了璧山區開展的農村電商培訓。正是這次培訓讓她開了“眼”,也讓她知道了家鄉的農產品還可以通過網絡來銷售。
回到村里,尹道富咬牙買下了人生第一部電腦和智能手機,開啟了自己的電商生涯。
從給產品拍照、學習制作產品網頁再到設計產品包裝、開設網絡視頻直播……尹道富慢慢得心應手起來,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在尹道富的大力推廣下,網店人氣越來越好,農產品銷路也不愁了??粗栏坏碾娚啼佔用暣蝽懥?,鄉親們紛紛把自家的土雞蛋、花椒、蓮藕、柚子等各種特色農產品交給尹道富在網上售賣。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2022年,尹道富的網店銷售各類農副產品金額近千萬,不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解決了農產品買賣難題,更成功地將家鄉農產品推向了全國。
在璧山區委、區政府支持下,尹道富還成立了重慶市富莉萱農業專業合作社,占地360畝的土地里種植了各類蔬菜水果。同時,這塊地也是巴渝巾幗產業示范基地,帶動了當地200余名婦女家門口就業,脫貧致富。
曾經的貧困山村,在“致富帶頭人”的引領下,如今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鄉村人氣有了,生機有了,風景也更美了……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了解到,在璧山區的多項舉措并行下,目前,越來越多的“致富帶頭人”脫穎而出。
據璧山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區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隊伍,完成農村致富帶頭人300人、專業生產型人才200人、技能服務型人才200人的培育工作,不斷優化平臺“育才”,盤活人才存量。
燕筑巢
留不住到留下來 “感情牌”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作為農民之子,李華深知農民不易,發展生態農業、振興鄉村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2012年大學畢業后,他沒有選擇留在城市工作,而是回到老家璧山實現他的創業夢。
剛回村時,在各項惠農強農政策的支持下,李華和陳雄等五個同學,租下300余畝蔬菜種植“根據地”。然而一年下來,由于專業不對口、技術不夠硬,不僅虧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下了三十多萬元的債務。
重重困難并沒有打到李華。2013年,他和團隊成員主動前往西南大學學習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并積極邀請相關專家到基地現場指導,引入科學種植理念,將科學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運用到蔬菜種植中,打造現代化“智慧菜園”。
僅僅一年時間,300畝菜園就實現了蔬菜產量和品質的飛躍,各類蔬菜都成為市場“搶手貨”。趁熱打鐵,李華帶領團隊成立了“重慶市璧山區新芽種植股份合作社”,以合作社為載體,依托“三變”改革,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來為農戶增收。
目前,該合作社土地種植面積已達1000余畝,共計帶動農戶800余戶,農戶年收入超3萬元。
鄉村振興,產業是支撐,人才則是關鍵。
如何留住人才?璧山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璧山不僅是讓燕歸來,更要讓燕留下來,通過打好“感情牌”“政策牌”,廣泛深入挖掘本土鄉賢人才資源,積極引導外出及本土人才返鄉創業興業,盤活農村資源。
同時,該區也將持續提升人才品牌效應,將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育等工作作為區鄉村振興人才品牌大力推進,讓農村涌現一大批能工巧匠、致富能手。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馨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