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在調研中心城市建設時也明確,要深化城市設計,加強整體規劃,努力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園。
為貫徹這一理念,由兩江新區黨工委和重慶日報聯合主辦的首屆山地城市公園專家市民論壇(下稱“論壇”)于2月7日在兩江新區管委會舉行。來自重慶市風景園林規劃研究院、同濟大學重慶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以及市民代表共聚一堂,為重慶公園的規劃建設、文化鑄魂、品位提升建言獻策。
重慶城市公園超2000個
兩江新區已成“百園之城”
重慶依山而建、臨水而居,具有獨特的城市風貌。近年來,重慶結合自身城市特色,積極在山水上做文章,在園林上下功夫,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數據顯示,近年來,重慶新增建成區綠地面積12544.11公頃,建成區綠地率達39.24%,基本形成山青、水綠、城美的自然生態格局。截至去年9月,重慶有城市公園逾2000個(含社區公園和游園),初步實現了“城在園中,園在城里”。
兩江新區則是重慶打造公園城市的“樣板間”。
兩江新區城市管理局局長周兵表示,兩江新區一直按照“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空間格局,不斷加快公園建設,努力讓廣大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以金海灣濱江公園為例。該公園從大竹林片區綿延至禮嘉片區,與蜿蜒流淌的嘉陵江一同繪就了一條天然的濱江風光帶。
“包括金海灣濱江公園在內,串聯水土、悅來的34公里濱江生態長廊已全線貫通?!敝鼙硎?,這條長廊將兩江新區多個公園和沿江帶串聯在一起,推動兩江新區成為山水生態畫卷、人文風景珠鏈、智慧游憩秀帶,也讓市民享受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
2022年,兩江新區完成城市公園更新提質、口袋公園、社區體育文化公園、街頭綠地、坡坎崖綠化美化等建設更新項目23個(處),新增綠化面積10萬平方米。
如今,兩江新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園之城”——已建成公園132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12平方米,綠化覆蓋率50.47%,綠地率34.32%。高品質生活“推窗可見”。
無論是兩江新區,還是整個重慶,城市公園的打造還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22年,重慶發布了《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將建設一批大型城市公園、生態公園及游園、體育文化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并實施一批道路綠化和坡坎崖綠化美化項目。
到2024年,重慶將實現中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8平方米,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大于85%,城市林蔭路普及率也要達到85%以上,城區90%以上區域都在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以內。
建公園要“因地制宜”
各有特色“串園成群”
要實現上述目標,還需要有清晰的路徑。未來重慶公園該怎么建,需要各方的思考。
“重慶有獨特的山水格局和豐富的地形地貌,所以我們在打造公園時,也要因地制宜,建設具有重慶特色的山水共生公園系統?!蔽髂洗髮W景觀設計學教授李良在論壇上建議。
比如重慶首個“海綿公園”——悅來會展公園,就是在重慶山地地形﹢海綿城市“高收低用”理念指導下,利用生態透水磚、植草溝代替水泥磚和傳統管道,再加以對大量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利用,實現了對周邊超過50萬平方米區域雨水的調蓄、凈化和利用,極大減少了徑流污染物排江總量,讓公園更靈動、江灣水更清。
李良還認為,城市公園承載了居民大量的活動內容,要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景觀也要呈現多樣性。
禮仁公園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相關部門在公園建設前的實地調研中,了解到周邊不少居民對田園詩意生活充滿向往。于是,公園在種植景觀水生植物的同時,特意留出了約80平方米的面積種植水稻,給予市民近距離感受“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景觀體驗,獲得市民的贊許與肯定。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英國皇家特許注冊建筑師李向北提到,國外有的城市將不同大小、尺度的公園和公共空間串聯起來,形成了城市公園帶。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實現產城融合,讓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
兩江新區打造“百園之城”時,就參考了李向北提及的理念,建成了以照母山公園群、禮嘉公園群、悅來公園群、濱江公園群、魚復新城公園群、龍興新城公園群、水土新城公園群和江北嘴公園群八大公園群。
值得一提的是,兩江新區根據魚復、龍興、水土三大新城的產業布局,將城市規劃、產業發展和公園建設相結合,初步實現了產城景融合,使這三大新城既是產業聚集區,又是現代城市,還是生態公園。
“在推進八大公園群建設的同時,我們還建成300多公里的‘兩江綠道’,以串聯城市公園、生態綠地、商業聚居區和人群居住區?!敝鼙榻B,這些綠道根據地形因形就勢,全程沒有梯坎,都是平坦路面或緩坡路面,寬闊的大道上既可騎行,又可漫步,周邊鳥語花香,兼具休閑與通勤功能。
集思廣益問計于民
公園建設人人參與
建公園,是為了廣大市民。在公園建設中,市民有哪些想法?對建成的公園,市民給出怎樣的評價?
“百園之城·全民問計”活動征集到市民提出的2000多條建議。論壇上,3位市民代表分享了“最具價值金點子”。
“公園可以打‘文旅牌’?!笔忻翊矶∵\時表示,兩江新區公園建設可以充分發揮嘉陵江17公里超長岸線的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優勢,打造立體文化旅游景觀,帶動和促進兩江新區全域旅游的開展。
“講好兩江故事,公園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笔忻翊砼硗W建議,讓公園成為講好兩江故事的靚麗名片,同時建立開放機制和活動體系,打造各具特色的公園。
“可玩性還可以進一步提高?!笔忻翊砜陆劢ㄗh,兩江新區下一步可以增加戲水公園、時尚運動公園等主題公園,既滿足市民消暑納涼需求,又擴大文化體育影響力。
“這些金點子凝聚了市民智慧,體現了大家對兩江新區公園的熱愛和認可?!敝貞c市重慶史研究會副會長、重慶市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規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戴伶表示,通過全民問計活動,可以促進全民參與,在公園打造中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質和市民綜合素養,這一方式值得推廣。
“借助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公園還可以更智慧?!蓖瑵髮W重慶研究院執行院長唐劍暉建議,應從公園的智能化監控、智能化交互、智能化清潔等入手,提升公園智能化程度,更好地實現“城在山水間、人在公園中”的高品質生活。
重慶市風景園林規劃研究院院長黃建建議,繼續發揮兩江新區公園建設在新理念、新技術、新材料等領域的引領作用,進一步找準綠色空間價值轉化的切入點,探索公園多維價值實現的方法路徑。
“城市公園與每位市民息息相關?!笔形麄鞑扛辈块L、市文明辦主任馬岱良表示,城市公園是高樓聳立中的“城市綠肺”和“天然氧吧”,是市民轉身就能親近自然、擁抱綠色的絕好去處。
他建議一是堅持培根鑄魂,建設文化之園。將文化事業發展與建設高品質公園城市深度融合,促進城市公園與文化資源有機融合。
二是堅持貼近生活,建設文明之園。發揮好公園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涵養上的重要陣地作用,組織開展游園引導、文明勸導等志愿服務,引導人們牢固樹立愛綠護綠意識,自覺維護文明游園環境。
三是堅持深度融合,建設文旅之園。要立足可視、可感、可及,堅持可進入、可參與、可互動,推動更多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培育“開放式公園﹢街區”新消費場景,切實讓好生態帶來好生意、新場景帶火新消費。
四是堅持引領發展,建設文創之園。兩江新區作為智慧之城、創新之城,可以依托創新主題公園、文化產業公園,引入一批科研機構、科技企業、文創產業,促進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推動構建“創新策源”功能支撐下的綠色動力體系。
短評>>>
人民公園人民建 建好公園為人民
記者 陳鈞
城市公園是林立高樓中的“城市綠肺”和“天然氧吧”,是人們轉身就能親近自然、擁抱綠色的絕好去處。還綠于民,讓“城市中的公園”升級為“公園中的城市”,大力推進城市公園建設,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近年來,我國各地持續推進城市公園建設,類型不同、功能多樣的各類公園,讓城市更美麗,也更綠色、更宜居。截至去年9月,重慶建成城市公園逾2000個,初步實現“城在園中,園在城里”。
一個城市,公園建得怎么樣,數量僅是衡量標準之一。更重要的是傾聽公園使用者的意見,問問城市居民公園好不好。建設城市公園的初衷,就是順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機融合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不斷實現人們心中的綠色生態幸福生活圖景。
城市公園建設應觸手可及、全民共享。通過增加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小微綠地等觸手可及的城市公園,讓居民們感受到“微幸?!本驮谏磉?。城市公園建設應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通過城市公園布局與城市規劃密切結合,讓居民們感受到重慶山水之城的宜居之美。城市公園建設應久久為功,共同參與。通過共建共享的協同治理格局,讓居民們感受到城市公園建設人人有責、人人可為,讓“人民公園人民建,建好公園為人民”的理念深入民心。
市民金點子>>>
公園交通
網友“胡加勇”建議,在距離較近的公園之間開通接駁車,尤其是在具備條件的路段開通無人駕駛車輛,既方便轉場,又能讓市民感受大數據智能化。
網友“程老師”建議,兩江新區可通過技術手段推出“智慧停車”,即采取類似醫院預約掛號的形式,提高停車位使用效率;增加推薦服務功能,當某公園停車位緊張時,可以推薦附近公園,滿足市民游園需求。
便民設施
網友“唐勝男”反映,冬天氣溫低,從家里到公園需要穿得多,在公園跑步的時候脫下的厚外套不知道放在哪里,希望公園里面可以設置儲物柜。
網友“劉玥”建議,完善公園母嬰室的各種設施,配備插座、溫奶器、尿布臺、適合喂奶的桌椅、能夠出熱水的臺盆等。
其他需求
網友“陳舒平”和“蔡潼”提議,在公園內和周邊設置智能售賣機和餐飲店,可以將兩江新區內的景點、知名企業及拳頭產品設計在紀念章、食品、玩具上售賣,提高相關產品知名度。
網友“閆佳良”提到,重慶雨水較多,建議給公園內的公共籃球場加蓋雨棚。(記者 申曉佳 楊駿整理)
他山之石>>>
城市中的“翡翠項鏈”——波士頓公園系統
波士頓公園系統誕生于19世紀的美國波士頓,由有“現代景觀設計之父”之稱的奧姆斯特德設計。
波士頓公園系統以河流等為紐帶,利用開闊的原生綠地,將9個公園連成一條約16公里長的景觀帶,每一個公園都如同綠色明珠,因此整個公園系統又被稱為“翡翠項鏈”。它將城市文明與自然肌理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將城市商業區、文體休閑場所、歷史文化遺址等與公園綠地通過線性廊道有機連接起來,使公園與城市共同形成開放的和諧整體。
在城市中感受礦業文化——香港馬鞍山公園
馬鞍山公園位于中國香港新界沙田區馬鞍山,占地約5.5公頃,位于海邊,于1998年8月開放。公園內有兒童游樂場、健身緩跑道,還有適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等,各個年齡段的游覽者既可欣賞海景,又能休閑健身,享受歡樂的親子時光。
馬鞍山公園濃厚的礦業文化極具特點。公園內設置有采礦歷史展覽,展示礦石標本、采礦設備等。人們在游覽公園的同時,也能了解馬鞍山的采礦歷史。(記者 申曉佳 楊駿整理)